硕士研究生导师培训会: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座谈

作者: 时间:2021-12-06 点击数:

(通讯员:龙红梅)2021121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凇教授应邀为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举行座谈会,本次座谈会围绕对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以“讨论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问题”为主题,分为艺术史写作的三个角度、写作者的局限性、高校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李凇老师个人近来参与的讲座会议学术研究经历与心得四个部分展开。

undefined

1-1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录

首先,李凇老师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录中第一卷与第二卷中的部分概念与目前学界使用的概念进行对比和转换,说明艺术学理论讨论的核心始终不变。“人、事、作品”始终是艺术学理论的基础。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虽然艺术学理论谈论的对象有所变化,例如视觉文化、物质文化,相对于张彦远、吴道子等仅限于卷轴画或壁画来说,如今艺术学理论谈论的“人、事、物”内容更加多元,但始终围绕“人、事、物”三个方面展开。从历史角度对艺术学理论进行了梳理。

就艺术史写作而言,李凇教授将其分为三个维度:技术——体悟型、历史——文化型和观念——哲学型,并通过具体阐述说明我们现在讨论的艺术学理论是艺术门类里面的一个一级学科,是我们建构的横跨哲学、文艺学、艺术史论三个学科的学科,实际上没有很成熟的本体。艺术学理论,同中国思想史一样,必须通过联系性编织而成。希望青年老师可以籍此清晰的分类,具体去探究自己学术发展深入的领域。

高校的新动态部分,李凇教授通过介绍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的建立发展、北京大学学科调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和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设置、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系设置,具体分析了艺术学理论学科国内目前的学术生态和发展状况,阐述了个人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的一些针对性思考和忧虑。

undefined

1-2 中古中国视觉艺术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undefined

1-3 大足学与中国美术史学术研讨会 多元融合与文化共生

在个人学术经历与心得方面,李凇教授介绍了2021年10月20-31日举办的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21124-5日举办的“从江南到海上——中西视野中的美术史及现代性转向”学术论坛——第十五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分享了自己在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主题为《“有眼无珠与双目有神”——关于云冈石窟北魏大佛像的“真相”》、在大足学与中国美术史学术研讨会上主题为《何为大足?何为敦煌?——北京大学最近两个展览的“真”与“假”》的发言,阐述了自己对于北魏大佛像佛眼的研究,和对于历史性展览策划、文物修复与历史真正面貌的联系。

同时,李凇教授介绍了个人系列讲座《艺术:中国人的立场——传统文化对“艺术”的理解(上、中、下)》,第一场已于20211110日完成,剩下两场将于20211215日与20221月召开,欢迎大家下载北大学堂app收听。

座谈会最后,李凇教授在和沈伟教授的交流中提到,青年教师需要培养和坚持自身对于学术的热爱,将之作为自己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发展。而在教育学生时,导师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指导能力,也要规范学生的学风,因势利导,让学生的学术发展更加的纯粹和非功利性。

本次座谈会于12月1日圆满结束。十分期待李凇教授下一次为老师和同学们带来更加精彩的讲座。也希望湖美青年学者像李凇教授一样,用严谨细致的态度和虔诚的热爱对待艺术研究。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