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闻志 读书会——“17、18世纪的中西方美术史”读书交流会

作者: 时间:2019-05-29 点击数:

(通讯员:赖逢斌 袁晓)为了切实提高读书质量,分享读书的收获,进一步深化“爱读书、读好书、勤读书”的理念,并让同学们深入了解1718世纪的中西方美术史,美术学系学术中心小组分别于201951623两日下午2:30A11学术研讨中心举行了两期关于17-18世纪的中西方美术史的读书交流会。此次交流会有幸邀请到了美术学系党支部书记陈美玲、美术学系系主任沈伟及余其彦、任珊珊、李姗、左奇志等老师。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阅读书籍引导同学们深入探究1718世纪的中西方美术史,在交流中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水平,为同学们的论文写作打基础。交流会伊始,胡业浩同学向我们介绍了本次读书交流会主题的来源,他将17世纪的艺术研究与18世纪的相对比,让我们对本次交流会主题的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胡业浩同学的解说下,交流会正式开始。首先分享读书心得的是林春衍同学,他向同学们推荐了《傅山的世界》一书,他认为这本书探讨的不仅仅是书法,更多是描绘晚明的社会生活及学术活动,书法只占到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样,也通过晚明的各个社会现象来交代17-18世纪书坛的背景。他主张将晚明的书法现象概括为“奇”,指出晚明的篆刻异体字风行,并向我们阐述了朴学的建立过程,在此基础上举例论述了17-18世纪书坛从帖学转向碑派的社会背景。他的发言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他的观点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与肯定。紧接着由胡业浩同学为我们介绍《色彩的性格》,他为我们浅析了色彩如何表达情感,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颜色的不同感受。期间,他通过对比来验证艺术家的性格对其画作的影响,让我们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现场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老师们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周维均同学分享的是《美术学院的历史》,他浅述了对这本书的内容,认为同学们应当有挑战自我的精神,尝试攻读晦涩难懂的书籍。接着现场同学提出建议,当你认为一本书难读懂时,将它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认为这两个观点各有千秋,都有其可行性,可二者结合成为攻读学术著作的途径。至此,第一期读书会圆满结束。

第二期读书会首先分享书籍的是袁祉祎同学,她分享的书是《气势撼人》。这本书用非传统的方式来写晚明时期的绘画史,此方式从作品中的小技法出发,发散到画派甚至是大现象。袁祉祎同学就中西方艺术互相影响,进行了对比说明。她表示,作者的观点——晚明艺术是西方中心论且受西洋绘画影响,她对此持保留意见。紧接着,胡业浩同学总结了前几位同学分享的书籍,并表示,复杂的背景环境造就了艺术的灵感,这就是混乱时代的魅力。接着,刘露萌同学推荐了《东西方美术的交流》。她认为由于当时的传教士无法接触精品所以才片面的否定中国艺术。她还指出西方认可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型美,认为这是一种无序之美,是东方最高境界。接着她提出,中西方最根本不同不在艺术本身,而在于社会意识、伦理观念等非物质的原因。随后,何帆同学分享了《美的分析》这本书,她先说明了翻译者对于外语书籍的中译本的重要性。她认为,这本书根据创作的直接经验,将创作与理论结合并从不同角度讨论形式美。她指出此书与生活息息相关,并提出规则也有适度原则。接下来,卢谨同学分享了三本书,分别是《VISITORS TO VERAILLES-From Louis XIV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文艺复兴艺术简史》、《世界美术简史》。她表示,读书要找自己的兴趣点,阅读外文文献时要利用一开始的热情把书读完,并建议同学们多去图书馆阅读外文书籍和期刊。随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任珊珊老师建议同学们本科期间用中文解决问题,并提出语言学习与专业阅读不能混为一谈,不要让语言学习来打断专业学习的热情。紧接着,余其彦老师提出学习的过程一定不会是快乐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同学们只要坚持下来,就能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快乐,并建议同学们阅读专业书籍,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为论文写作打基础。接着,林春衍同学提出,兴趣可以是阅读的选择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阅读时状态不好先粗略过一遍,之后再慢慢阅读。最后,交流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结束。

此次交流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分享读书心得的平台,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此次活动加强了同学们的学习交流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希望大家积极参加今后的读书交流会,学习他人的读书方法,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在巩固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知识。

 

 (林春衍同学接受提问)

 

 (周维均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

 

 (交流会活动现场)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