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24级艺术人文学院艺术史论专业本科生周弘声的“创意写作”成果类别的英文演讲稿“The Brushstroke of Algorithms: When AI Meets the Soul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喜获UNESCO MONDIACULT 2025 Digital Library(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5年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会议数字图书馆)收录。收录网址为:https://mondiacult2025.com/digital-library/。
世界文化政策和可持续发展会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个会员国共同确定全球文化议程的重要活动。UNESCO MONDIACULT 20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5年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会议)将于9月29日至10月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在会议召开前,为响应MONDIACULT 2022宣言,面向全世界征集多种形式的文化政策及文化影响相关成果,建立Digital Library(数字图书馆),为文化政策讨论提供基础,尤其鼓励包含青年和边缘化群体视角与经验的成果。此次会议核心围绕MONDIACULT 2022宣言的六大优先领域及两大重点领域展开,共八大主题,分别是文化权利、文化领域数字技术(含人工智能)、文化与教育、文化经济、文化与气候行动、文化遗产与危机、文化与和平、人工智能与文化。可提交成果类别有技术论文、咨询报告、创意写作、短视频,每种类型均需关联至少一个会议主题。
1.个人简介

周弘声,2024级艺术人文学院艺术史论专业本科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论坛,业余爱好唱歌、舞蹈,热爱在舞台上展现自我。
2.写作过程
上学期7月初《艺术英语课程初阶2》快要结束的时候,任课教师周老师发给我们一份长长的英文征稿通知——“UNESCO MONDIACULT 2025 Digital Library:Call for Contributions”,鼓励我们用好UNESCO MONDIACULT 2025这一重要国际学术平台,写作投稿,挑战自我。作为2024级艺术人文学院艺术史论专业的一名本科生,第一次打开这种国际学术会议的英文征稿通知,我感觉仿佛在啃一块硬骨头——密密麻麻的术语、严谨的句式,简直像一场跨语言、跨文化的专业考试。但作为一名艺术史论专业的学生,我深知这既是一次英语学习的实战,更是将专业知识推向国际平台的机遇。
投稿的成果类型多样,可提交成果类别有技术论文、咨询报告、创意写作、短视频,每种类型均需关联至少一个会议主题。最初,我考虑以“技术论文”的形式参与,尝试将艺术史理论中的图像分析、风格比较与数字人文相结合。但在实际写作中,我遇到了不少难题:如何规范引用学术文献?图像使用的版权边界在哪里?这些都需要对学术伦理和知识产权有清晰认知。我意识到,在缺乏一手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情况下,贸然撰写技术性论文不仅难以达到学术标准,还可能涉及版权风险。艺术史研究强调原始材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而许多网络图像并未标明来源或授权方式,直接使用可能构成侵权——这也是专业学习中常被强调的学术素养。加之该活动的截止日期仅剩一个月,我无法进行长时间深入的研究。基于这些考虑,我得出结论,技术论文的撰写并不适合我当前的情况,因此果断地选择了放弃。在其余的形式中让我眼前一亮的便是“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演讲、诗歌、故事都行,这比难度大、要求高的学术论文更适合我。
选定“创意写作”成果类别的英文演讲稿后,要讲点啥呢?我的目光锁定了两个:“Digital Technologies in the Culture Sector”(文化领域数字技术)和“Culture, Heritage and Crisis”(文化、遗产与危机),用更具叙事性和想象力的方式表达科技与人文共生的理念。经过反复思考,选题聚焦“数字技术守护文化遗产”,演讲稿题目确定为:“The Brushstroke of Algorithms: When AI Meets the Soul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确定了方向,挑战才刚开始。如何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征集活动中避免泛泛而谈,结合自己的专业,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撰写演讲稿?在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实例阐释时,我遵循了三个原则。首先是代表性,案例需能有力体现所选主题的核心关切(AI在文化中的应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与保护)。其次是可及性与版权安全,优先选择材料相对丰富且容易获取合法/开放授权资源的案例(如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修复已有很多公开成果),或通过文字描述构建视觉意象,最大程度规避版权风险。最后是时代性与共鸣感,案例需能引发当代思考,特别是关于技术与人文平衡的探讨。基于以上原则,我选取了敦煌莫高窟壁画的AI修复与数字化重生,这是一个经典案例,完美契合“数字技术”与“遗产危机”(风化、流失)主题,且有大量公开研究和项目支撑。AI在传统工艺(如故宫文物修复)中的应用与人文介入,体现在应用技术时,人类经验和判断力的不可替代性,呼应了“数字技术”主题下的人文反思。AI艺术创作引发的版权与文化意义思考,关联“人工智能与文化”主题,探讨技术对文化本质的影响。AI修复中的文化真实性争议(如英国博物馆案例),这个反面案例深刻揭示了技术应用不当可能导致的“文化失真”危机,紧扣“遗产与危机”主题。
为了确保自己的理解和作品符合要求,我向艺术英语课程任课教师周捷峰老师寻求指导。他全程为我答疑解惑,给予了我细致的写作投稿指导、帮助和修改,大到征稿文本理解,成果类型选择,主题选定,演讲文本结构,如何例证,小到耐心地指引我去看UNESCO MONDIACULT 2025征稿通知中列出的写作格式要求,怎么加文献上标,怎么规范引用。写什么?怎么写?要把思考用流畅、地道的英文表达出来,并且符合大会的“条条框框”,绝对是个技术活!其次文章是字斟句酌的战场。既要准确传递原有意象,又要让国际读者能理解。写作过程中,英语不再是应试的工具,而成为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我反复查阅专业词典、对比中西方艺术术语的表达差异,并按照UNESCO提供的写作格式要求调整引用格式、标点符号,甚至细致到文献上标的方式。
3.学习感悟
(1)艺术史论专业学习: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化
此次经历让我对艺术史论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实践提升。在选题阶段,我聚焦“数字技术守护文化遗产”,将专业所学与敦煌壁画保护等实例结合,摒弃空谈理论,转而用“科技+人文”的案例(如AI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阐释核心观点,真正实现了专业知识从课堂到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场景的落地。同时,湖美日常的理论课与看展积累,也成为我创作中文化艺术素材的重要储备。
(2)英语学习:从“工具”到“桥梁”的认知转变
这是一次全方位的专业英语实战锤炼。从啃读UNESCO MONDIACULT 2025英文征集通知、全英邮件往来,到按规范撰写英文创意作品,我通过查专业词典、对比国际文献、借助AI翻译等方式逐词攻克难点,发现学术英语中的“拦路虎”实则是理解国际规则的关键。这让我彻底改变了对英语的认知:它不再是“够用就好”的工具,它更像是一座精心搭建的桥。我们学习艺术史,研究敦煌的飞天、故宫的斗拱,是在理解自己文化的‘根’。而学好英语,是为了把这条“根”的故事,讲给桥对岸的人听。那种感觉不是翻译,是让两种文化在对话,把对美的理解,装进另一种语言的容器里。当英语遇见热爱的专业,它就不再是“负担”,而是“翅膀”,能带着我们的文化,飞向更远的地方。
(3)写作过程中的知识版权意识:从忽视到重视的觉醒
撰写作品时,知识版权问题成为重要考量。最初选择技术论文时,“如何合法使用图像避免侵权”成为核心难题。转向创意写作后,在英语老师的指导下,我严格遵循UNESCO MONDIACULT 2025格式要求,规范文献上标与引用格式,避免版权风险。这一过程让我明白,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创意作品,尊重版权、规范引用不仅是国际交流的基本准则,更是对文化创作者与知识成果的基本尊重,也是确保作品合规性的关键前提。这次写作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知识版权意识的重要性——“一切立论需有据,一切图像需有源”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论在此得到实践。对需要描述的图像,优先使用已开放授权的资源,规避图像风险,或通过详尽的文字描绘构建画面,避免直接使用可能侵权的图片。